手机端logo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大视野

大视野

市井烟火与文旅新场景的融合共生——基于菜市场文旅化场景焕新路径的实证研究

admin2025-04-25 14:09:28大视野11来源:精忠报国杂志社

  作者:陈献春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张洁副社长推荐)在城市更新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菜市场正经历从单一交易场所向复合型文旅空间的转型。这一转变不仅承载着城市烟火气的延续,更成为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数据显示,小红书“菜市场漫游指南”话题浏览量超1亿,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848万 。“菜市场+文旅”出圈,凸显公众对菜市场文旅化的高度关注,印证菜市场文旅化模式的市场潜力。本文基于场景生产力理论,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系统探讨菜市场从传统民生空间向复合型文旅场景焕新的核心路径,验证场景生产力理论框架的有效性和普适性,为城市更新背景下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一、菜市场文旅化场景焕新的理论框架

  (一)场景生产力要素解构。场景生产力理论通过生态(E)、文化(C)、科技(T)、流量(F)、制度(I)这五大要素的非线性协同,深刻揭示了价值创造呈指数级增长的内在逻辑。场景生产力理论的核心要义在于五大要素的动态协同,其公式为V=Σ(E×C×T×F×I),本质是借助要素间的乘积效应,实现场景价值的非线性增长。生态要素聚焦于商业开发与原真性保护的动态平衡,依托绿色管理策略与空间优化手段,实现场景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守护菜市场物理空间的环境品质,更维系城市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避免文旅场景同质化,赋予其持久生命力与吸引力。文化要素致力于深挖地域文化符号,通过创造性转化,将传统民俗、特色饮食等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内容,并借助数字化传播,拓宽文化影响力边界,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向提升。科技要素以智能技术为核心,提升供需匹配效率,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精准对接需求,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突破传统菜市场功能局限。流量要素推动从短期网红效应向长效社群生态转型,通过社群运营与内容深耕,构建稳定用户关系网络。制度要素则通过政策创新与标准构建,协调多方利益,平衡开发与民生,为菜市场文旅化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环境。

  (二)场景焕新的驱动机制。场景焕新理论揭示"场景挖掘—市场需求—技术需求—科学突破"的创新驱动机制。数智化技术渗透与场景需求的循环联动,推动消费场景持续迭代。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场景体验的需求不断变化,倒逼技术创新与应用;而新技术的出现又进一步激发新的场景需求,形成"需求牵引技术、技术创造需求"的螺旋上升循环。菜市场文旅化需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要素协同实现价值升级。

  二、菜市场文旅化场景焕新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生态文化融合发展,推动空间活化与在地叙事。苏州双塔市集在改造中完整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与摊位布局,设置"老物件展陈区"集中展示具有年代感的市场工具与生活器具,并引入屋顶绿化、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既延续了城市记忆,又实现了绿色生态升级;西安建国门菜市场深度融入古城墙元素,将市场改造为"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定期举办皮影戏表演、方言脱口秀等民俗活动,使地域文化成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文旅内容。国外案例中,法国巴黎巴士底市集至今保持每周四和周日在巴士底广场的露天经营传统,摊位沿街道自然延伸,售卖法式奶酪、葡萄酒等特色美食的同时,搭配街头艺人表演、手工艺品展览,形成浓郁的法式风情;西班牙巴塞罗那波盖利亚市场保留色彩鲜艳的建筑外观与传统摊位格局,专门设立美食烹饪演示区,邀请当地厨师现场制作海鲜饭、Tapas等特色菜肴,并定期举办美食文化节,全方位展示西班牙饮食文化。

  (二)突出科技赋能,推动体验升级与效率优化。杭州文二菜市部署智能电子秤、AR导览系统,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商品即可获取产地、营养成分等信息,同时利用数据分析优化摊位布局,并开发线上小程序实现"云买菜"服务;成都某智慧菜市场引入AI菜品识别系统,结合VR厨房技术,消费者可在虚拟场景中学习烹饪技巧,改造后线上订单量占比达40%,年轻客群占比提升至65%。国外实践中,东京筑地市场搬迁后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食材全流程溯源,设置虚拟烹饪教学区,并结合VR技术还原海鲜捕捞场景;美国纽约切尔西市场由历史悠久的饼干工厂改造而成,利用智能导览设备和数字化展示屏介绍市场历史与美食文化,同时搭建线上预订系统,实现线下体验与线上服务的融合。

  (三)树立流量运营理念,从网红效应转向社群生态。哈尔滨红专街早市凭借"异域风情+东北市井"特色在短视频平台迅速走红,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500万次,随后通过摊主直播带货、跨境游客传播实现流量裂变;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场借"淄博烧烤"热潮,通过线上社群策划打卡活动、发布优惠信息,将短期网红流量转化为常态化消费。国外案例中,墨尔本维多利亚女王市场每周举办"夜市音乐会""手工市集"等主题活动,建立会员积分体系与专属优惠制度,年均吸引超1600万游客;德国柏林马克西米利安市场定期举办复古主题市集、民俗文化表演,并利用社交媒体发布活动预告与美食推荐,吸引年轻游客持续打卡,形成稳定客流。

  (四)深化制度创新,强化政策支撑与规范保障。海南三亚第一农贸市场依托自贸港政策,设立免税商品专区,制定《文旅市集运营标准》规范商户服务,并建立市场监管、文旅、卫生等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某省会城市设立5000万元专项基金,对改造达标的文旅菜市场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同时出台《文旅特色菜市场建设规范》,从空间设计到服务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国外实践中,意大利博洛尼亚慢食市场由政府、行业协会与商户共同制定严格的食材准入标准和经营规范,确保市集品质;荷兰阿姆斯特丹Markthal市场改造过程中,政府出台专项规划政策,协调历史建筑保护与商业开发的矛盾,并建立多方参与的运营管理机制。

  三、国内外案例的共性规律与理论逻辑验证

  (一)共性规律的主要特征。一是要素协同是价值创造的核心动力。国内外成功案例均通过生态、文化、科技等要素的有机融合实现场景价值升级。如苏州双塔市集保留建筑原真性(生态要素)的同时,通过数字化展陈(科技要素)传播地域文化(文化要素),吸引流量并推动商业发展;巴塞罗那波盖利亚市场以传统市集形态(生态要素)为基础,结合美食文化体验(文化要素)和智能导览(科技要素),形成协同效应。这验证了场景生产力理论中"要素非线性协同创造乘数价值"的核心逻辑。二是在地化表达构建场景独特性。地域文化挖掘是吸引游客的根本所在。西安建国门菜市场以古城文化为内核,通过民俗活动实现文化活化;法国巴士底市集则将法式生活美学融入摊位经营,二者均通过对在地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这印证了文化要素在场景构建中的灵魂地位,即唯有扎根本土文化,才能避免同质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技术应用需精准匹配场景需求。科技手段的成功应用均围绕消费痛点展开。杭州文二菜市的智能导览系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东京筑地市场的区块链溯源回应食品安全需求,这些实践表明,技术创新需以提升用户体验、优化运营效率为导向,而非盲目堆砌。这验证了场景焕新理论中"需求牵引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四是社群生态保障长效流量转化。从短期网红到长效运营的关键在于社群构建。哈尔滨红专街早市通过直播带货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消费,墨尔本维多利亚女王市场以会员体系增强用户粘性,二者均通过持续的内容运营和活动策划,将流量沉淀为稳定客群,形成"场景生产-用户反馈-价值优化"的闭环。五是制度创新提供可持续发展根基。政策与标准是平衡多元利益的关键。三亚农贸市场依托自贸港政策实现业态创新,博洛尼亚慢食市场通过多方制定标准保障品质,表明合理的制度设计既能激发市场活力,又能守住民生底线,为场景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

  (二)差异化特征的理论映射。国内外案例的差异同样印证理论适用性:国内侧重历史文脉传承,体现文化要素中对"原真性保护"的重视;国外强调体验创新,反映科技要素在创造新颖场景中的作用。运营模式上,国内依赖网红经济快速引流,契合流量要素中"短期爆发"的特点;国外注重社群长效运营,则体现流量要素向"稳定生态"转化的需求。这些差异本质上是不同城市在场景生产力要素组合与优先级选择上的体现,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框架的普适性与灵活性。

  四、菜市场文旅化未来发展方向

  (一)技术驱动的场景迭代。随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快速发展,菜市场文旅场景将迎来更深度的智能化变革。一方面,AI摊主助手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24小时在线答疑,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推荐和烹饪建议,同时模拟传统摊主的热情服务风格,保留菜市场的人文温度。另一方面,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深度学习算法,能够精准预测消费需求,实现商品的动态补货和摊位布局的智能优化。此外,元宇宙技术的应用将创造虚拟菜市场空间,消费者即使无法亲临现场,也能通过VR设备感受沉浸式购物体验,打破时空限制,拓展菜市场文旅的边界。

  (二)全球在地化的文化传播。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融的趋势下,菜市场文旅将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未来可借鉴荷兰Markthal市场将艺术、商业、居住功能融合的经验,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消费场景。通过举办跨国美食节、国际手工艺展览等活动,将本土特色农产品和传统技艺推向世界,同时引入国际文化元素,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此外,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传播矩阵,让海外消费者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感受中国菜市场的烟火气息,提升本土市井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形成"全球传播-文化认同-消费转化"的良性循环。

  (三)人本导向的社区价值回归。以"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为契机,菜市场将进一步强化其社区枢纽功能。针对青年群体的创新创业需求,可设立孵化空间,提供低成本摊位、创业指导等支持,鼓励年轻创业者将新潮业态引入菜市场,如文创工作室、咖啡轻食店等,形成"老菜场+新经济"的融合模式。同时,通过举办社区文化节、亲子体验活动等,吸引居民广泛参与,增强社区归属感。此外,利用菜市场的人流集聚效应,联动周边商业、教育、医疗资源,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推动"人-城-产"协同发展,使菜市场真正成为居民情感交流、文化传承和生活服务的综合性空间。

  综上所述,菜市场文旅化是场景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实践。本文通过解构生态、文化、科技、流量、制度五大核心要素,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揭示菜市场文旅化场景焕新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策略。研究发现,要素协同、在地化表达、技术适配、社群构建和制度保障是成功转型的关键。未来,菜市场文旅化将在技术创新、文化传播和社区建设等方面持续深化,成为推动城市更新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样本。在实践过程中,各地需因地制宜地平衡各方利益,灵活运用理论成果,不断探索符合城市特色的发展模式,为构建更具活力和人文关怀的城市休闲消费空间提供新路径。

  (本文作者陈献春,系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