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logo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质量

质量

运用场景创新方法论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成都彭州市的实证分析

admin2025-04-11 19:33:43质量28来源:精忠报国杂志社

       作者:陈献春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张洁副社长推荐)在全球产业竞争加速重构、国内需求结构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特色产业如何突破“资源依赖”瓶颈,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跃迁?成都彭州市的实践表明,运用场景创新方法论,将技术优势、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深度耦合,是破解产业协同不足、技术转化低效等痛点,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场景创新方法论的理论框架

  场景创新方法论是推动特色产业从“资源集聚”到“价值释放”的关键引擎,其核心在于通过构建“理论认知—实践框架—生态构建”的逻辑体系,将抽象的产业规划转化为可落地、可验证的价值场景。这一方法论包含三大核心支柱,共同构成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一)深化场景创新,搭建特色产业价值转化的核心载体

  场景创新的本质是在特定空间内实现技术、需求与资源的系统化集成,通过“需求锚定—场景开放—生态协同”三步骤形成价值闭环。

  1. 需求锚定。聚焦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核心痛点,如山区物流成本高、文旅体验单一化等,精准提炼具有共性的场景需求。例如低空经济领域针对无人机试飞与实际应用脱节问题,提出“场景化试飞”需求,推动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同步迭代。

  2. 场景开放。打破行政壁垒与行业边界,开放空域、园区、农田等物理空间,以及数据、政策、标准等虚拟资源。彭州市将龙门山空域、川芎种植基地等资源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应用场景,为技术落地提供“试验田”。

  3. 生态协同。吸引企业、创客、政府、高校等多元主体参与场景建设,形成“技术研发—场景测试—市场推广”的协同网络,推动特色产业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升级。

  (二)深化场景招商,探索特色产业链精准补链的关键路径

  场景招商颠覆了传统“土地+政策”的招商模式,以真实应用场景作为“招商引力场”,通过“机会清单+分层对接”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1. 机会清单机制。梳理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场景需求,形成可视化的《特色产业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如低空经济领域发布空域开放、无人机物流配送等合作机会,中医药产业推出智能康养、药材溯源等多项应用场景,为企业提供清晰的投资图谱。

  2. 分层对接策略。针对链主企业提供定制化场景解决方案,如为无人机龙头企业定制试飞基地配套政策;针对中小微企业推出“场景券”“创新包”等轻量化参与方式,如补贴民宿改造无人机起降点,实现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3. 数字平台赋能。搭建“山禾云招”产业大脑等数字化招商平台,利用AI算法智能匹配企业需求与场景资源,缩短项目对接周期,提升招商效率。

  (三)构建场景合伙人制度,形成特色产业生态共建的长效机制

  场景合伙人制度通过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生态共同体。

  1. 构建三级合伙人架构。一是链主合伙人,由行业龙头企业担任,承担核心技术研发与场景落地,享受场景优先使用权与政策倾斜,如氢能领域链主企业优先获得储运场景试点资格;二是配套合伙人,包括供应链企业、服务机构等,通过提供配套支持按贡献度参与收益分配,如农产品保供场景中物流企业按订单量享受30%分润;三是创客合伙人,面向创业者、乡村青年等群体,提供含设备租赁、技术培训等的“场景创客包”,降低参与门槛,激活微观创新活力。

  2. 健全完善动态治理机制。设定用户增长率、技术转化效率等场景效果评估指标,建立“场景准入—过程监管—迭代退出”的全周期管理体系,确保生态持续优化。

  二、场景创新方法论在彭州特色产业中的实践探索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彭州市聚焦“六个一”特色产业,以场景创新方法论破解发展瓶颈,推动产业从“传统粗放”向“创新集约”转型。

  (一)彭州市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彭州市以“立体山水彭派之城”为统揽,构建“一桶油”“一罐气”“一副药”“一片天”“一篮菜”“一金山”的“六个一”特色产业体系,锚定“2025年GDP突破800亿元、2027年冲刺千亿”目标。发展中机遇与挑战交织,形成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力。

  1. 政策、技术、市场三重红利叠加的发展机遇。一是政策赋能打开空间,国家级无人机试验基地、天府中药城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获28项省级专项政策支持,在空域开放、中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等领域先行先试,且作为四川省低空经济试点区,享受空域审批简化、创新资金补贴;二是技术突破释放动能,氢能储运成本较2020年下降40%,无人机抗风性能突破8级,川芎数字化种植技术使单产提升8%,低空经济领域无人机基地试飞架次突破4万次,技术成熟度西部领先;三是市场升级催生需求,成渝地区文旅消费年均增长12%,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低空经济西部市场规模年增速达25%,“科技+文旅”“健康+农业”等复合型需求为场景创新提供丰富空间。

  2. 协同、转化、价值三大瓶颈待解的主要挑战。一是产业协同断层,低空经济与文旅、农业场景联动不足,无人机非试飞时段使用率低于30%,氢能产业未形成本地闭环,中医药产业“种植—加工—服务”链条存在断点,数据共享机制缺失;二是技术转化瓶颈,山区复杂地形致无人机故障率较平原高15%,氢能储运成本仍为传统能源1.4倍,中医药深加工技术转化率不足40%;三是品牌价值较弱,“彭州蔬菜”溢价率仅为行业均值60%,文旅景区二次消费转化率不足25%,缺乏全国影响力产业IP。

  (二)深化场景创新激活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

  面对机遇挑战,彭州市将场景创新方法论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通过场景构建、精准招商、生态共建,实现痛点破解与资源转化。

  1. 低空经济从“试飞基地”到“场景集群”的跨越。依托国家级无人机试飞基地,开放龙门山低空航线构建“民宿+无人机驿站”配送体系,日均完成2000单山区物资运输,成本较传统物流降低40%,解决30万山区居民“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开发“丹景山—白鹿小镇”低空观光航线,植入AR导航与空中观景功能,游客停留时间从1.2夜延长至2.5夜,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60%,2025年相关收入预计突破15亿元。

  2. 中医药产业从“单链发展”到“跨界融合”的升级。以天府中药城为核心,利用无人机光谱遥感技术监测6.2万亩川芎种植区,实现病虫害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单产提升8%;部署无人机健康监测网络,联动200家社区诊所与药膳企业,提供“体质辨识—药材溯源—食疗定制”服务,复购率达65%,构建“中医药+康养+科技”新业态。

  3. 现代农业与文旅从“产品供给”到“体验创造”的转型。建设西南最大农产品保供基地,运用无人机巡检30万亩农田,实现蔬果交易额600亿元、出口增长15%;打造“飞行农场”IP,通过无人机溯源二维码提升农产品溢价率30%,开发“无人机+非遗”研学基地,预计年吸引研学客流10万人次,激活乡村文旅消费新空间。

  (三)场景招商与场景合伙人制度构建产业生态

  1. 深化场景招商。发布《低空经济机会清单》《中医药产业应用场景手册》,吸引翔彭智航、永辉供应链等链主企业落地,建设西南首个无人机4S店与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设立3000万元“场景创新基金”,发放最高30万元“场景券”支持民宿、农场改造起降点,2025年将新增低空经济配套企业57家。

  2. 构建场景合伙人制度。链主合伙人如翔彭智航主导无人机核心技术研发,优先获得空域使用与场景验证权;配套合伙人如本地民宿、农业合作社按订单量享受30%分润,叠加20%政府补贴,参与无人机物流场景的民宿年均增收20万元;创客合伙人可申请“低空经济创客包”,获得设备租赁、技术培训等支持,首批100个创客项目存活率达78%。

  三、深化场景创新驱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技术场景化研发,突破产业关键瓶颈

  1. 强化低空经济技术攻坚。联合电子科技大学研发氢动力无人机,续航能力提升至6小时,试点山区应急物资投送;推动1200米以下空域全域开放,建设“一码通飞”电子围栏系统,对标海南自贸港低空空域改革经验。

  2. 强化氢能产业成本优化。引进深圳氢能装备企业共建储运技术实验室,目标2027年将氢能储运成本降至传统能源的1.2倍以内,推动“一桶油”“一罐气”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场景化测试平台加速技术应用验证。

  (二)推进场景品牌化建设,提升特色产业附加值

  1. 实施文旅场景IP化运营工程。整合“无人机观光+温泉度假+音乐小镇”资源,打造“彭派低空漫游”品牌;借鉴洛阳“唐宫夜宴”经验,开发“空中川剧”“云端灯会”等沉浸式项目,将文旅二次消费转化率提升至40%,实现从“景点打卡”到“深度体验”跨越。

  2. 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推广“飞行农场”溯源体系,建立“彭州蔬菜”地理标志认证标准,通过电商平台与社区团购扩大溢价空间,力争3年内溢价率达到行业均值120%,构建高品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三)构建跨域协同生态,拓展特色产业发展空间

  1. 加强成渝双城深度联动。与重庆共建“成渝低空经济走廊”,共享空域资源、技术标准与市场渠道,联合申报国家级低空经济示范区;推动与温江医学城、青白江国际陆港的中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协同,融入双城经济圈产业分工。

  2. 推进城乡场景融合发展。以“百里画廊”绿道为纽带,串联景区、林盘、社区,布局50个“天空驿站”“地面体验中心”,形成“低空观光—乡村消费—数据反哺”的城乡互动闭环,借鉴浙江安吉经验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四)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优化特色产业创新生态

  1. 突破政策创新。设立场景创新专项政策,允许链主企业“先试先用”新兴技术,建立场景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与省级部门对接,争取更多低空开放、氢能试点等先行先试政策。

  2. 强化资金支持。扩大“场景创新基金”规模至1亿元,探索场景收益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设立特色产业场景创新投资基金。

  3. 加强人才培育。联合高校开设“低空经济管理”“中医药场景创新”等专业方向,建立“场景导师库”;实施“彭州英才计划”,定向引进场景规划、技术转化等领域高端人才,提供智力支撑。

  彭州市的实践表明,场景创新方法论通过将技术转化为可见可感的应用场景、政策转化为精准匹配的招商机会、资源转化为多元参与的生态网络,有效破解了特色产业发展痛点,构建了“需求引导创新、场景集聚要素、生态驱动发展”的新模式。随着“天空—地面—云端”立体场景的持续深化,彭州市有望成为西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为更多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场景驱动”新范式。

  (本文作者陈献春系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