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logo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财经

财经

陈献春:金融业从“资金中介”向“场景赋能”转型升级的价值创造逻辑研究——基于场景生产力理论的四维分析框架

admin2025-04-07 09:37:49财经13来源:精忠报国杂志社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张洁副社长推荐)传统金融业以“资金中介”为核心,依赖抵押担保与财务报表评估,导致企业“贷款难”等问题突出。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金融业正经历从“资金中介”资金中介向“场景赋能”的范式变革,“场景赋能”模式通过嵌入产业场景、挖掘非财务数据、构建生态闭环,已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价值重构。本文基于场景生产力理论,以商业银行为重点研究对象,构建“要素-边界-功能-协同”四维分析框架,系统阐释金融业价值创造逻辑的转型路径。

  一、四次场景革命的技术范式演进

  场景金融的发展本质上是场景革命的技术范式持续迭代的结果。从20世纪末至今,金融业经历了四次场景革命,每次场景革命均以标志性技术突破为引擎,推动金融服务从物理网点向数字生态跃迁。

  (一)互联网革命(2000-2010年)的数字化启蒙阶段。技术范式以PC互联网与银行电子化为特征,核心技术包括网上银行、电子支付和数据仓库。平台经济理论解释了金融服务从线下向线上的迁移逻辑,通过构建数字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形成“信息中介+支付中介”的双轮驱动模式。此时的金融场景以单向服务输出为主,尚未实现数据闭环。某商业银行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将基础金融服务数字化,但服务场景仍局限于金融领域内部,场景生产力的要素重构尚未启动。

  (二)移动互联革命(2010-2018年)的场景嵌入阶段。技术范式转向移动互联网与LBS定位技术,核心技术包括移动支付、云计算和大数据风控。服务主导逻辑(SDL)理论揭示了金融机构从产品供给向场景服务的转型,通过API开放平台将金融能力嵌入外部生态。此时的场景革命呈现出“服务嵌入”特征,金融服务开始与民生缴费、电商消费等非金融场景融合,但数据要素的资产化进程尚未完成,场景生产力的边界突破仍处于萌芽阶段。某商业银行通过构建“金融+生活”生态,将贷款服务嵌入电商平台,实现服务场景的初步拓展。

  (三)区块链革命(2018-2023年)的生态协同阶段。技术范式以分布式账本与智能合约技术为核心,结合物联网和隐私计算技术。价值网理论解释了金融机构从单点服务向生态协同的跃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多方数据共享,金融服务开始渗透到供应链管理、跨境贸易等复杂场景,形成“金融+产业”的共生系统。此时场景生产力的要素协同机制初步形成,数据要素与科技要素的互动效应开始显现。某商业银行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多方数据共享与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提升产业链融资效率。

  (四)智能生态革命(2023年至今)的智能涌现阶段。技术范式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元宇宙技术为特征,核心技术包括AIGC、数字孪生和VR/AR。数字孪生理论揭示了金融服务从现实场景向虚拟空间的延伸,AIGC技术实现金融服务的智能化生成,元宇宙技术构建沉浸式服务场景,推动金融服务向“数字孪生-智能涌现-生态自治”的高阶形态演进。此时场景生产力的四维框架(要素、边界、功能、协同)全面形成,标志着金融业进入“场景即服务”的场景生产力时代。某商业银行通过元宇宙营业厅提供沉浸式金融服务,结合AIGC技术生成个性化财富管理方案,实现服务模式的智能化升级。

  二、场景生产力的四维分析框架

  场景生产力理论通过要素重构、边界突破、功能进化与协同创新四个维度,系统解构金融业的转型升级逻辑。

  (一)要素重构形成生态要素观。场景生产力理论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线性组合模式,构建由生态、科技、数据、制度和文化五大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生态要素的数字化重构打破物理空间限制,将产业链资源转化为可编程的金融场景;科技要素的内生化发展推动技术从工具属性向核心能力跃迁;数据要素的资产化进程使客户行为数据升维为战略资源;制度要素的弹性化演进通过监管沙盒提供创新容错空间;文化要素的资本化转型将区域文化符号转化为数字资产。这种要素重构本质上是将传统金融的“生产要素观”升级为“生态要素观”,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要素间的非线性耦合。某商业银行通过构建“农业数据镜像”,整合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碳账户制度建立动态授信模型,实现农业生态资源向金融资产的转化。

  (二)边界突破形成范式变革。场景生产力理论揭示金融业三大边界突破的转型范式:一是行业边界消融。传统金融服务的行业壁垒在场景生产力驱动下发生消融,表现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某商业银行通过光伏产业链服务覆盖从硅料采购到终端运维的全链条,构建“金融+产业”的共生系统,推动产业生态从线性价值链向立体价值网进化。二是服务边界扩展。服务边界从单一存贷产品向场景化解决方案进化,形成“产品-服务-生态”的三级跃迁。某商业银行构建“金融+健康”生态,通过医疗场景数据反向定制保险产品,将金融服务嵌入患者诊疗、药品采购等环节,实现从资金供给到价值创造的范式转变。三是时空边界突破。数字技术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的时空约束,实现服务泛在化。某商业银行通过数字货币桥在跨境场景的应用,使资金结算从地域性服务升级为全球化基础设施,催生新的智能中介(如算法、智能合约)形成更高效的价值交换机制。

  (三)功能进化形成潜能释放机制。场景生产力理论揭示金融场景具有价值创造的三重功能:一是价值放大功能。金融场景通过技术嵌入与数据反哺实现服务效能的指数级提升。某商业银行构建“智慧医疗”数据平台,将供应链金融审批时效显著缩短,验证了数据要素与科技要素的协同放大效应,符合“梅特卡夫定律”揭示的网络价值增长规律。二是需求挖掘功能。场景数据的穿透性优势使商业银行能够捕捉传统风控模型难以识别的长尾需求。某商业银行在蚕茧收购场景中,通过分析农户交易流水与仓储动态,发现隐性融资缺口并针对性开发特色贷款产品,依赖“场景认知理论”构建客户三维认知图谱。三是创新捕捉功能。场景沙盒机制为金融创新提供容错空间。某商业银行在跨境金融场景中验证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将创新产品孵化周期大幅压缩,同时实现风险可控的创新试错,体现“敏捷创新理论”的指导作用。

  (四)协同创新形成生态乘数效应。场景生产力理论强调要素间的立体协同与价值共创:一是生态协同。商业银行通过构建“主体协同-能力互补-价值共享”生态网络整合多方资源。某商业银行联合物流平台构建动产质押风控模型,显著降低仓储监管成本,实现银行风控能力与场景方数据资源的优势互补,遵循“共生理论”创造新价值。二是数据协同。联邦学习等技术破解“数据孤岛”困境,推动数据要素跨场景流通。某商业银行融合医疗、消费等多维数据,使健康险产品适配度大幅提升,构建“数据价值链”实现要素增值。 三是制度协同。监管框架与市场创新的动态平衡为场景金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某商业银行在跨境支付反洗钱监测中应用三维沙盒机制,显著提升监测效率,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速创新进程,构建“适应性监管框架”形成“监管-创新”良性互动。

  三、四维框架的方法论启示

  (一)理论创新的系统性突破。四维分析框架突破传统金融研究的局部视角,通过要素重组解释价值创造的基础重构,边界突破揭示服务模式的范式变革,功能跃迁阐明场景驱动的能力进化,协同创新展现生态网络的放大效应。该框架融合系统论、复杂科学与战略管理理论,首次将生态、科技、数据、制度、文化五大要素纳入统一分析体系,揭示场景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

  (二)实践指导的动态适配性。该框架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诊断-设计-迭代”的动态转型路径。诊断阶段通过要素分析识别生态位短板,如某城商行发现文化资源未被金融化;设计阶段依托边界突破重构服务矩阵,如某商业银行构建62类场景解决方案;迭代阶段通过功能优化持续提升价值密度,如某商业银行通过动态适配机制将新产品上市周期缩短至21天,验证了该框架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基于场景生产力理论,本文构建“要素-边界-功能-协同”四维分析框架,其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整合,重塑金融服务价值创造的四大核心逻辑:从“人财物”到“生态数据”的要素重构,打破行业与时空限制的边界突破,从“放贷款”到“造价值”的功能进化,构建金融生态共同体的协同创新。这四维分析框架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从未来趋势看,随着AIGC、元宇宙等技术渗透,场景金融将向“数字孪生-智能涌现-生态自治”的高阶形态演进。商业银行需以动态能力建设为核心,在要素配置中培育特色优势,在边界突破中开辟增长空间,在功能迭代中提升价值密度,在协同创新中构建生态护城河。

  (本文作者陈献春系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