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清:花坪山放歌
花坪山放歌
作者:王波清
日前,受文友委托,品读作家魏筱同志新作《红与绿》(上篇)电子版书稿,文中记述了一位下岗女工关切自然环境,秉持延安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经历。读毕,仆联想两拜花坪山所见,心绪久不能平,因成小诗——
若非严格考察
你断然不会想见
一座荒芜千年的山巅
被一群年过半百的娘子军装点
装点成红绿相宜的斑斓
绿的是松柏和果树
红的是赓续革命传统的宝殿
仿佛是天降美衣到人间
殊不知
十年前
下岗女工睢相芝
带领娘子军来荒山
披荆斩棘开拓路
把五星红旗插峰峦
种出荒山一片绿
建起革命老区纪念馆
崔(睢)相芝
真真地不平凡
踅摸出儿子结婚买房款
数额竟大到五十万
家人气急败坏无奈何
近三十年的夫妻你咋当儿戏玩
咱双双下岗你不愁
你不该算计儿子的买房首付钱
筹建纪念馆是好事
我不反对不阻拦
你万不该舍掉家的底线充好汉
把公方应做的事情自己揽
姐妹们,不相干
绿化和建馆的大事不会变
传递红色基因是天道
那离婚协议早已被我撕成雪花一片片
带上干粮带上水
咱们上山挖坑树旗杆
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花坪山
给远近父老看到红旗把信心添
乱石多,有么干
挡不住咱洋镐抡起来清点
荆棘丛生又何畏
经不住咱镰刀飞起如闪电
日复日连着年复年
纤细的手上布满了茧
磨烂的衣裤难计算
长满窟窿的鞋子堆成山
平净的脸庞变成黝黑的皱纹一串串
弯曲的路径悄然无声露笑颜
治理花坪山,筹建纪念馆
路、水、电三关一个更比一个难
拓展出攀登盘山道
马不歇鞍转入通水第二关
拉起三千七百米皮管架山坡
宛如一条滚烫的生命线
上山要埋在土下二尺深
才好防止冻裂水漫山
王佳佳带着盒尺做兼管
这小伙竟连亲妈也不肯留情面
崔(睢)相芝腿遭划伤不言语
拉下裤管把血流掩
数不清燎泡长遍多少双手
无算计蒺藜把几多脚丫给扎穿
三百天的打拼只为水
甲午冬迎来水上山
新种植的树苗喝个饱
纪念馆人笑开颜
花坪山通电是大难
九米长的水泥线杆重达千斤般
租不起拖车来承载
请不起专业人员解倒悬
崔(睢)馆长出面当指挥
纪念馆人喊着号子抬上山
加把劲啊,呦呵
别松手啊,呦呵
抱住底啊,呦呵
稳下盘啊,呦呵
号子声阵阵直上九云天
十几根线杆列队山坡上站
七贤镇上的联席会
专题议论纪念馆
睢馆长立下军令状
2017年重阳节要开馆
却不料一语己百自为难
时间仅有一年半
规划图尚在空中悬
托老乡邀约设计师
设计费砍价到六千
丙申初春榖旦日
纪念馆奠基开工人头攒
上百面彩旗迎风飘扬锣鼓喧
崔(睢)相芝叮嘱七十五岁阿姨王素兰
参加典礼的客人有二百
中午在咱这儿吃午饭
主食做成肉丝蒸卤面
姨啊姨,您可要精心来操办
面里要多肉菜新鲜
鸡蛋汤里少放盐
别让客人们说咱抠门忒寒酸
二百人的蒸卤面
平日里的白菜不要用
别抠门,不寒酸
王素兰口上应着中中中
扭脸竟浑身打颤颤
面条在哪里,哪来割肉的钱
钱,钱,钱
这,这,这,这可咋着办
迫在眉睫的民以食为天
她周身上下翻个遍
摸到一张医保卡
眼里放光灵机现
疾步竞走到药店
央告话说了万万千
营业员违规把千元余额兑现六百元
连声谢谢往回转
营业员不解费猜想
大娘为啥慌忙成这般
一张张笑脸夸卤面
没有人想到它
来路竟是一位白发老人的保命钱
即使诸葛在世也枉然
三千六百多个日夜拼搏已翻篇
换来了一条3千米道路可盘山
400平米大厅供陈展
修武县首座民办的革命老区纪念馆
高高屹立于花坪山
投资额足足500多万元
厅中间
毛主席汉白玉坐像称巍然
四壁上
展示共产党带领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各阶段
修武县革命英烈传略图文并存好观瞻
白云飞,天蓝蓝
慕名来访的游客已愈十数万
莘莘学子驱若鹜,党政干部紧相连
北京中央警卫部队老兵来了个遍
适逢金秋好季节
简略行囊去拜山
抬望眼绿满山坡红点点
平坦的道路特耀眼
还清借贷的崔(睢)馆长,伫立山头想未来
默念着习主席倡导连复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稀疏的长发被霜染
胸前的党徽光灿灿
2024年9月29日 于郑州
注:崔相芝本姓睢,后来误传为崔。
作者简况:
王波清,男,1952年生,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岳飞传说代表性传承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