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logo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文化

文化

付潇林:《五千年文明两次文字统一》部分例证

admin2025-02-11 13:46:04文化32来源:精忠报国杂志社

《五千年文明两次文字统一》部分例证

安阳市洹宝斋甲骨文文化博物馆 付潇林

  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小篆也是在中国历史传承下来的多种文字中的一种选用小篆做为统一书体用字,并不是重新发明了一种新的文字或有别于当时现有的几种文字。至于为什么选用小篆做为统一文字的书写方式,主要原因是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使国家形象进一步统一,加强民族凝聚力。而小篆也是传承着各种字体的基因。当时几种文字具备着中国方块字的结构。武丁时期甲骨文统一中国文字更是为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中国文字起了借鉴作用。武丁时期选用甲骨文首次统一中国文字,同样是在多种字体并存期(青铜文字、陶器文字、石鼓文字加上各国文化字符等等)。而甲骨文也并不是重新发明的一种新的文字,而是甲骨文字在不断的改进成熟。现代甲骨专家学者对甲骨的分期研究中更印证了武丁时期是以甲骨文第五期文字首次规范统一了中国文字。如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正确的话,那说明甲骨文第五期前的甲骨文字,是一个不断修正和验证的、成熟的过程。

  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发掘发现了四片刻字的牛肋骨和牛肱骨,考古推断为商代。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高嶋谦一推断说可能是商代早期文字。但个别现代学者认为“根据目前的资料,还没有看到商代存在多种文字的情况”。商代武丁时期确切说有多少种文字并存目前还没有确认,但绝不是只甲骨文一种文字的存在。

  有学者说“甲骨文只是商代契刻文字中的一部分。商人主要的记录方式是用笔墨书。现代人们能看到写在甲骨、玉器、陶器等上面的墨书文字,但最多的应该是书写在木牍或竹简上的,只是木牍和竹简容易腐烂,无法储存下来,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不容易腐烂的陶器、铜器、玉器、石器、甲骨等载体上的文字。其中以契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最多。导致我们有时候用甲骨文来指称商代文字。虽然用甲骨文指称商代文字是一种默认的形式,但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种说法非常不正确,在正式的学术性表述中,不能用甲骨文替代商代文字使用。”以上论述更说明了武丁时期要统一中国文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上文已经阐述了商人主要记录方式是用笔墨书,最多的应该是书写在木牍或竹简上的。只是木牍和竹简容易腐烂,无法保存下来。从这些角度不难分析出武丁时期选用甲骨为载体进一步统一中国文字的原因。不易保存史料的载体更是被淘汰的对象。这也充分证明了武丁时期国家开始运转传承文明和建立国家档案制度了。如果甲骨文不能指称商代文字,就真有滑天下之大稽了。普天之下都公认的甲骨文,尤其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能使中国信史往前推进近千年的,习主席称之为“真正的中华基因”的甲骨文,不能指称商代文字使用,确实让人不可思议。

  从目前发现的十六万片左右甲骨文中大量表述商王朝礼乐文化的卜辞中也印证着武丁时期用甲骨文首次统一中国文字的壮举。甲骨学大家宋镇豪在纪念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科学发掘和周年考古与文化遗产论坛会议论文《从殷墟甲骨文看殷商的音乐歌舞与器乐》中着重说到“殷墟甲骨文之中众多的音乐歌舞名,不同形式的舞蹈品类齐备的乐器以及乐师多万和众多舞臣的专事分工,揭示了当时器乐与音乐、舞蹈的发达状态。”当时的这种单从歌舞这一种商帝国的社会现象来看是前无古人商后近千年无来者的盛况。而以甲骨文契刻保留至今的甲骨档案来说是国家行为,三千多年的国家记事档案保留至今是中国文明史中最早的文字留存和文字的统一制式。

  整个武丁时期商帝国都在用统一的占卜形式。使用甲骨文字到目前为止,从考古也好,文明传承记载也罢,都还没有证据证明武丁时期有别的文字在武丁执政时期使用或同步使用。已发现的十六万片甲骨文中记载的历史内容都是武丁时期的国家政治内容。虽有武丁时期贵族和平民使用甲骨的记载活动,但终归是在武丁国家政权下进行的个体行为。而在强大的武丁中兴时期根本不会允许出现别的文明文字对自己的政权产生影响。如有谁不认为是武丁时期以甲骨文统一了当时的文字,与用甲骨文进行社会活动、用甲骨文占卜、预测预案、国家行为的,我恳请您拿出相反的证据来推翻。从甲骨文发现124年来专家学者的共同研究也证实了武丁时期用甲骨文首次统一了中国文字。首先从一百二十四年来对甲骨文的研究证实武丁时期只用了甲骨占卜、刻辞记载国家政治活动。甲骨文的发现更证明了武丁时期没有也不会使用别的文明和文字来治理国家。我们必须承认和认可武丁时期先民的伟大。我们如小气的不赞同也就算了,但如不认可就太夜郎自大了。对帮助武丁中兴的中华第一圣人傅说在中国首次文字统一中的作用和贡献,不用找文献资料来证实,已是不争的事实了。在当代就被人们推崇成为圣人的只有傅说,让武丁信服重用了五十多年的也只有傅说。

  傅说的大智慧促成了整个武丁时期的鼎盛和中兴。可以肯定地说武丁时期用甲骨文首次统一中国文字的操盘手就是傅说。这时我倒有了点小心思,如果我不姓付,我倒是觉得心里更踏实了,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政治家的一句“心底无私天地宽”,让我释怀了,因傅说圣人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个世界的而圣人文化发祥地就在安阳。实际说,整个一部武丁中兴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圣人文化史。因为中华民族的圣人文化不是停留在战国时期的,应该修正的是中华圣人文化在战国时期前八百年就诞生了,并不断影响着后期的圣人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中,唯一活着就被尊称为圣人的只有武丁中兴时期的傅说。也有民间学者提到华夏文字之父是傅说,我也深感有道理。早在近十五年前(2010年5月)社科院学部委员宋镇豪先生和社科院先秦研究室主任宫长为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华傅圣文化研究文集》一书中列举了大量事实向世人展示了圣人文化。宋镇豪先生在书的序言中谈到“这部书的编辑是为了从文献史传、地下出土文字材料、考古发现等多个层面钩沉探颐一位三千三百多年前的贤圣—傅说。这位在中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名人是殷商时期辅弼武丁使殷道中兴,国家咸欢的股肱良臣。他早于儒家学派创始人约八百年。曾被孔子赞为见德之有报的名相。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誉其‘骑箕尾而比于列星’,足见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产生过多么大的影响力。宋镇豪教授最后一句‘足见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产生过多么大的影响力’更让我确立了武丁时期用甲骨文首次统一中国文字的操盘手就是傅说。武丁时期的圣相傅说,秦始皇时期的贤相李斯两位圣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无法估量。两次文字统一使中国历史少走了许多弯路更是弯道超车。促使中华文明在这个世界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巅。所以中华圣人文化不会也绝不会只停留在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的祭祀文化更是地球村里二百多个单元共同无法比肩的流淌在中华民族每个公民血液里的文化。可以说单从祭祀活动的统一性、程序性、习惯性和对周围方国的影响不难看出商帝国武丁时期对文字与文明的统一性有多么明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变也不会变。在这个星球上唯一不变的传统文明与文化是中华先民经历几千年的生存与社会生活反复积累下的民族传统文化永远不会丢失和迷路。这是由中华民族人类基因决定了的。世界上到目前没有另外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到几千年民族文化传承不断不变的。商帝国三千多年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而创造的文明与文化从一开始就规范预制了中华民族的永恒文明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