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不死 家国永存——解码《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文化基因与时代回响
武侠不死 家国永存
——解码《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文化基因与时代回响
作者:刘金玉
本网讯(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孟小岸推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自问世以来,便深受广大武侠迷的宠爱。2025年新春佳节之际,由徐克执导、肖战和庄达菲主演的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重磅上映,再次将我们带入那个充满激情与豪情的武侠世界。观影之后,心中波澜壮阔,与那些拳拳到肉的超级英雄式的传统武侠电影相比,这部电影中属于徐克导演独有的个体的情感多样性,一定会在当下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全球观众的共鸣。我不禁沉思:何为侠之大者?答案便蕴含在深植人心的家国情怀之中。
开篇:以诗意叩问时代精神
当银幕上金庸笔下的“飞雪连天射白鹿”化作漫天箭雨倾泻而下,当“侠之大者”的呐喊穿透历史尘埃直抵当代观众的心灵,《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已不再是一部简单的武侠电影。它以磅礴的史诗格局重构了传统武侠叙事,将江湖恩怨升华为家国命运的宏大交响,宣告了武侠电影美学的革命性突破。
在春节档的喧嚣中,这部电影犹如一柄淬火重铸的君子剑,以凛冽锋芒剖开了武侠精神的现代性内核。
一、武侠史诗的重构:当江湖遇见家国
这部在春节档杀出重围的武侠巨制,以磅礴的史诗格局重新诠释了泰山北斗级的金庸武侠经典——它已不再拘泥于江湖恩怨的儿女情长,而是将武侠叙事锚定在宋蒙对峙的历史坐标系中,让刀光剑影与家国命运共振出时代强音。
导演徐克以蒙太奇手法编织的叙事网络极具野心。郭靖的成长轨迹亦编织进宋蒙对峙的历史经纬:大漠孤烟里郭靖弯弓射雕的剪影,与临安城头文天祥书写《正气歌》的狼毫交替闪现;九阴真经的武学奥义在黄蓉指尖流转时,襄阳城外的血色残阳正浸透南宋版图。这种时空并置的叙事策略,悄然消解了武侠与历史的次元壁——郭靖修炼降龙十八掌时肌肉的震颤,与边关战鼓的轰鸣形成了同频共振。当蒙古铁骑如黑云压城般席卷而来,他在可汗帐前说出“侠者守土,非为征伐”时,江湖道义与家国大义终于在银幕上完成了史诗级的合流。
影片对金庸原著第34—40章的改编绝非亦步亦趋的复刻,可堪称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蒙古可汗帐前那场改写历史的对话,被赋予全新的当代性解读:“你说英雄要踏平四海,我说侠者当守护文明。”郭靖这句台词犹如一柄利剑,剖开了武侠精神的本质。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对“征服”与“守护”的辩证思考,恰似对时代变幻与文明冲突的深刻隐喻。
二、祛魅与重生:新武侠英雄及其精神的现代性突围
郭靖,这位忠厚老实、英勇无畏的侠之大者,在电影中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他已不再是传统武侠片中符号化的“憨侠”。面对蒙古铁骑的威胁,他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保卫家国,展现了一位侠之大者的担当与勇气。他的忠诚,如同磐石般坚不可摧,不仅体现在沙场上的英勇杀敌,更体现在他对民族大义的深刻理解与坚守。影片通过对郭靖武功、动作的细腻刻画,让我们见证了一个青涩少年成长为民族英雄的心路历程。他的每一次抉择,都是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信念的最好诠释。
肖战饰演的郭靖,是近年来武侠银幕最具突破性的形象塑造。尤其是导演在造型设计上下足了功夫,棉麻质感的服装和沧桑简洁的妆容,有着如今武侠片中少有的质朴,更加符合传统武侠中“大侠”的形象。这个褪去“憨侠”标签的郭靖,其成长轨迹暗合着Z世代(1995—2009生人)青年的精神图谱——从牛家村面对武学秘籍的惶惑眼神,到襄阳城头擎起“武”字大纛的坚定身影,每一次武功突破都是价值观的重构过程。当他在华山之巅说出“武学的尽头不是天下第一,而是问心无愧”时,特别是面对义父可汗“何为英雄”的诘问时,他眼中闪烁的不仅是武者的锋芒,更有一个觉醒者对文明价值的坚守。这种塑造打破了“武侠即武打”的窠臼,使人物角色成为中华文明精神的具象化载体。至此,武侠叙事亦完成了从“术”到“道”的哲学升华。
黄蓉,这位智慧与美貌并重的女子,在电影中同样光彩夺目。导演通过对黄蓉角色的精心雕琢,让我们看到了她不仅是一位武林高手,更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性。她对郭靖的支持,不仅仅出于爱情,更是出于对家国的共同责任。黄蓉的每一次机智应对,都为家国情怀增添了智慧的光芒。
庄达菲饰演的黄蓉的形象革新更具有颠覆意义。导演剥离了原著中“智近乎妖”的传奇色彩,赋予其恰似“知识分子”的清醒与担当。当她以《武穆遗书》布阵退敌时,运筹帷幄间展现的不再是小儿女的机巧,而是士大夫“为天地立心”的气度。这种改编使“靖蓉CP”超越了传统武侠的儿女情长,升格为精神同盟的当代隐喻。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其服饰设计:传统襦裙外罩的软甲,刺绣着河图洛书纹样——这既是文化守护的写真,也暗示着知识精英在乱世中的双重使命。
影片对配角的塑造同样充满着现代性思辨。华筝公主已不再是蛮横骄纵的草原公主,而是变身为飒爽直率,重情重义的江湖儿女;也不再是脸谱化的异族女子,其草原装束上融合的汉式纹样,暗示着文明交融的必然。西毒欧阳锋的阴险狡诈与郭靖等人的家国情怀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正邪之间的较量;他的“蛤蟆功”被重新设计为生物机械风格,每次出招时关节处的蒸汽喷发,恰似对工业文明异化的警示。这些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以及“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一众大侠轮番登场的震撼场景,共同构筑起一个纷繁复杂的武侠世界,让人沉浸其中。同时,更是构成了祛魅时代的英雄图谱,让武侠精神跳出了非黑即白的传统框架。
影片通过这些角色的深入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物在面对家国危机时的选择和担当。这些角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武侠众生相,让我们在感受武侠魅力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武侠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重生与力量。
三、视听革命:传统文化基因的赛博重生
徐克团队打造的视觉奇观,堪称武侠美学的范式革命。降龙十八掌不再是简单的气劲迸发,而是通过粒子特效具象化为龙形能量场,每片鳞甲镌刻《易经》卦象,龙睛闪烁《孙子兵法》篆文,将武学招式的文化密码可视化到极致。桃花岛阵法以全息投影技术呈现,五行八卦转化为动态的数字迷城,在虚实交错间诠释着“传统文化未来主义”的美学可能。
配乐大师梅林茂的创作堪称神来之笔。蒙古铁骑冲锋时的马头琴声,经过电子音效的变形处理,化作文明冲突的尖锐嘶鸣;郭靖黄蓉双剑合璧时的乐章,将古琴泛音与合成器音色交织,演绎出传统与现代的共鸣。最震撼的当属襄阳边关之战:导演采用“子弹时间”拍摄万箭齐发的场景,箭雨在慢镜头中化作水墨笔触,于城墙上书写出血色《满江红》——这不仅是技术的炫技,更是文化基因的数字转译。
这种技术赋能没有沦为空洞的视觉奇观,反而创造了新的意境表达。当郭靖在星空下演练降龙掌法,北斗七星的轨迹与掌风运行路线完美契合,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获得了科幻式的呈现。这种将武侠意境注入赛博空间的尝试,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了新维度。
四、文化解码:武侠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当代转译
影片对“侠之大者”“家国情怀”的诠释极具现实关照。当郭靖说出“守城非为帝王,而为身后万千灯火”时,武侠精神完成了从“忠君”到“为民”的价值跃迁;当郭靖说出“真正的英雄不是南征北伐,而是忧国忧民,永怀怜悯之心”时,则深刻揭示了英雄的真正含义,武侠精神完成了从“江湖道义”到“文明守护”的价值跃迁。郭靖坚守襄阳的决定,被赋予全新的动机诠释:“守城非为赵宋皇室,而为江南耕织的百姓,为书院诵读的学童,为文明存续的火种。”这种改编巧妙对接了当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让武侠精神跳出了传统忠君思想的窠臼。
蒙古大军的铁蹄与当代全球化浪潮形成微妙互文。可汗那句“我的疆域需要太阳永不落山”,与某些西方文明的扩张逻辑不谋而合;而郭靖守护的襄阳城,恰似中华文明在时代激流中的精神锚点。这种改编既保留了金庸原著的精髓,又以现代视角重构了武侠叙事——在民族复兴的语境下,“侠之大者”的本质正是文化自信的守护者。影片通过黄蓉之口道出的“真正的武学不在秘籍,而在文明血脉中”的那句铮铮之言,正是对文化自信的诗意诠释。
影片对“江湖”概念的重新定义更具现实意义。这个曾经的地理空间,在片中升华为跨越族裔的文化共同体——全真教道长与西域商队共修城墙,丐帮弟子教蒙古儿童书写汉字,这些细节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武侠注脚。当不同语言的《诗经》吟诵在襄阳城头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武侠片的进化,更是中国故事讲述范式的革新。
五、镜像下的文明再现:从武侠江湖到文化自信
当片尾字幕浮现“谨以此片纪念金庸先生百年诞辰”,影院里响起的掌声不仅献给银幕传奇,更献给那些在现实中守护文明火种的“当代侠客”。从郭靖黄蓉到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从武林秘籍到非遗传承人,武侠精神早已突破类型片的藩篱,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性因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成功印证:只要家国情怀的血脉仍在流淌,武侠之火就永不熄灭。
在“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命题的今天,这部电影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可以不断解码重生的基因库。就像影片中《武穆遗书》通过全息投影焕发新生,故宫文物借助数字技术走向世界,武侠精神也正在通过创新表达获得年轻世代的认同。
近年来,从《长安三万里》、《流浪地球》到《封神》系列的文化现象表明,当传统IP搭载现代技术、注入当代价值时,就能引爆跨代际的情感共鸣。《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成功正在于此,它让Z世代在IMAX银幕前因为“为国为民”而热泪盈眶,让外国观众通过字幕理解“侠”的深层内涵,这正是文化软实力的生动诠释。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AI在电影领域内容创作、虚拟拍摄、视效后期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初现,我们更加期待续写华夏文明的经典传奇。
站在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节点,这部电影犹如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武侠精神从江湖义气到文明担当的蜕变,映出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可能路径,更预示着一个用中国话语讲述人类共同价值的崭新时代。当00后观众将郭靖“守护文明”的台词写入高考作文,当海外影迷在社交媒体解析降龙十八掌的文化符号,我们终将明白:武侠不死,因为它早已融入民族精神的血液;家国永存,因其正是文明传承的终极奥义。
结语:永不落幕的精神图腾
武侠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符号,更蕴含着中国独有的思想、哲学和情感。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武侠巨作,更是一部充满家国情怀的杰作。影片成功地诠释了“侠之大者,家国情怀”的主题,看到了侠之大者的担当,感受到了家国情怀的力量。它不仅是对金庸先生原著的一次精彩呈现,更是一次对武侠文化和家国精神的深度探讨。在当今时代,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不竭动力。
武侠不死,家国永存!
2025年2月3日於合肥
刘金玉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安徽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安徽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名誉会长
安徽省社会组织总会文化领域社会组织合作委员会主任
安徽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原调研员
-
上一篇:钢琴新星陈昊宇将闪耀第五届全球春晚舞台,奏响新春华章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