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logo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文化

文化

付潇林:关于五千年文明两次文字统一的文化自信

admin2025-01-13 10:39:43文化15来源:精忠报国杂志社

关于五千年文明两次文字统一的文化自信

作者:安阳市洹宝斋甲骨文文化博物馆付潇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主席提出的文化自信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每一个中国公民的殷切希望。

  正因为甲骨文是商代文字书写方式之一,才更进一步证明和说明武丁时期在没有完全统一国家时,就边战扩大疆域时,同步进行管治和推广甲骨文文字,秦始皇是统一中国后才进行统一中国文字的,而早在商朝武丁时期,因为好多方国的存在,同样是多种文化并存的时期,所不同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焚书坑儒强制手段推进的文字统一,而商帝国武丁採用在拓疆土消灭各个方国后,直接把各方国的文化连同各方国的政权一并消灭,并推行甲骨文文字了。把各方国的国王和贵族变为奴隶,并可买卖赏赐转让,这种边建国边推行本国文明的做法更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首次创举。而这创举更是奠定了中华基因的最初原始形态。所以说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焚书坑儒,也完全有可能借用的商朝武丁的手段,因为武丁时期攻克一个方国,相应会消灭本方国的文化与文明,强制推行商王朝历代传承建立的文化与文明。商王朝历代推进的奴隶制度,从侧面更反映出商王朝历代传承建立的文明与文化,是靠强权强制手段推进的最典型并成功事例。是各方国之间推行的民俗习惯,受商王朝历代传承的公历记日通用计法天干地支文化影响,在各方国之间是通用的而通过几千年的印证,商王朝长期对自然界的天文地理认知和科学论述是正确的人类智慧结晶!商代的文字书写有多种形式,有笔有刀等书写工具,有涂朱涂墨,有朱书墨书,有铜器铸字,有陶器和玉器刻文等等。但不管那一种载体上的文化和任何一种书写方式,都是在商王朝历代传承建立的文明与文化范畴之内。最后也归纳汇总到甲骨文这”真正的中华基因”上了。现代考古发现书写在甲骨、玉器、陶器上的墨书文字和专家学者认为“最多的应该是书写在木牍或竹简上的文字",因容易腐烂不易长期保存,而被商代先民直接用甲骨和兽骨替代了。从文字的载体变迁中也印证了商人的智慧和统一契刻文字的载体进而统一文字的壮举。

  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存在过大汶口陶文〈考古证明距今4000年至5000年左右〉,高邮陶文〈考古证明距今6000年至7000年〉,半坡陶符〈考古证明距今6000年至7000年〉,贾湖契刻符号〈考古证明距今8000年至9000年〉,而这些陶文文明也会影响商代文化文明的进展,加上各个方国之间的文化,而呈现在商王朝面前的是文字的乱象局面,对商王朝世袭制,传承建立的文化厚重,不会容忍这文化乱象局面的。而从武丁中兴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甲骨文的出现和存在不是偶然的,更不会是突然生成的!甲骨学大家宋镇豪先生在接受电视台的采访时说“甲骨文时期,特别是武丁时期,甲骨文大量出现,在此之前没有。武丁时期,因为殷墟是一个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所以他又需要大量的东西要传承,需要传播,需要交流,所以文字的大量出现在武丁时期,应该是相当于现在社会出现了很多信息方面的东西,武丁时期的甲骨文里头,形声字出现了很多,而中国汉字的特点就是形声字支撑了中国汉字,那么武丁时期的甲骨文,我们统计了一下,甲骨文的形声字基本上要达到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所以我们的基本观念,我认为武丁时期很多甲骨文字,是在这个时期大量的出现的,它符合了当时文化的一个增长爆发期"。

  所以可以正确解读甲骨文代表了商代文字和文明,更让世界学术界公认,是中华民族最早最成熟的中国文字,正因为有了这些认可,中国的信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武丁时期甲骨文不但是商代通用文字,而逐步被消亡的方国也被动的接受认可了。

  在2017年社科院学部委员甲骨文大家宋镇豪先生协同全国十一家博物馆成功申报“世界纪忆遣产"一事更进一步印证了,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成熟的被整个世界学术界认同的商代通用文字,是中华文明史中目前唯一让世界接受的中国最早的国家文字"纪忆遗产",而被世界申遗组织通过的纪忆遗产规则和条件中,也印证了甲骨文具备了各种规则和条件。也进一步说明了甲骨文统一了当时的中国文字。甲骨文做为并被学术界公认商代最成熟的文字,具备了图画记事、东巴图文字、自源文字、异源文字、直系文字、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假借文字、形声文字等古文字的一切初形条件,世界申遗组织通过甲骨文作为世界纪忆名录,更进一步印证,至今为止从纪忆方面也没有任何文化超过甲骨文的,也就是说甲骨文作为最早给世人的记忆,证明了武丁以甲骨文首次统一了中国文字一一成熟的纪忆。

  而现代甲骨学者通过研究把已浮出水面注录过的十六万片左右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段,而从甲骨文第一期到第五期文字的进化过程,说明了作为中国最早文字甲骨文的进化和修正成熟过程。进而也解读印证了武丁时期以甲骨文首次统一了中国文字的基本国策。而甲骨文每个时期段就是一次文字的修正和确认,就是为进一步统一中国文字做的前期矫正。

  一个没有语言的人类生存环境和世界,是无法想象和形容的可怕程度。德国诗人格奥尔格的一句诗“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而甲骨文滿足了人们对语言,尤其是对母语深深的敬畏和依赖,逐渐演变着文字的进化和发展。甲骨文最突出的事例是以五种形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体现了甲骨文的特征和精髓,甲骨文特有的五种形式支撑了甲骨文代表中华基因的形式。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一个方国、一个族群文化像甲骨文一样有强大的五种基因支撑。

  目前来说以兽骨形式留存下来的历史文明、历史文字、只有商帝国。同在黄天下别的方国相隔距离不会很远,从考古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别的方国留存的文明与文字痕迹,更证明商人在扩疆拓土过程中运用武力灭亡别国文字,迫使各个方国接受商帝国文明与文字的推行。从商代大型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祭祀器具、还有刻在兽骨上的祭祀内容,来宣告商人的文化与文明,目前来说三干多年前,除了商王朝祭祀活动内容记载,别的方国祭祀活动内容很少发现。从无字甲骨的制作工具与过程程序化來印证武丁时期以甲骨文载体工序化,证明武丁以甲骨文统一文字的步骤,而且找不到各方国文字的方式方法。只有甲骨文以特殊的形式、在特殊的状态下,使当时的文明与文字以特殊的载体存留下来了。而且从甲骨文五个时期文字和背面五期的钻凿不断更新和确定,也说明了武丁以本国文化强制推行的手段。而各个方国之间与商帝国的生存生活方式基本相同,尤其是天干地支是当时各个方国都认同和影响着自己的生存方式!从甲骨文早期象形字也证明了各个方国之间对象形字的认同和使用。尤其是十二生肖象形字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是中华民族的传人都会认同的,是连没有文化的妇孺也都看得懂的文字传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以文字为主界定社会文明的,江西清江吴城遗址出土的文字和符号,山东龙山文化符号,邹城丁公陶文,安微凌家滩双墩谴批符号,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陶文,浙江良诸符号,山西陶寺遗址朱书文字符号,等等体现了中华文明史中文字的多源性和多样性,但有一点需要澄清,以上这些“文字和符号”代表不了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目前只有商代甲骨文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甲骨文发现12O多年来只有习主席对甲骨文做出了最权威最正确的解读“真正的中华基因"。郭沫若的"一片甲骨惊天下"只是宣传语!而全世界学术界也都认可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不成熟的概念就是上面所述的多地出现的"文字符号“,文字的多源性和多样性也代表不了文字的统一性。而甲骨文恰恰相反,无可非议的是世界学术界公认的具备了中国文字的成熟性和统一性。世界学术界不会因为中华民族文字的多源性和多样性而做为依据认可中华民族的信史是从商之前开始的。强大的商帝国武丁时期己具备了人类文明的标志,“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普及,已有了成熟的科学的青铜冶炼技术,已有了科学考古发现的都城遗址"。这三大要素的存在完全支撑了武丁时期以甲骨文首次统一了中国文字。并己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如果不认可并否认甲骨文代表人类文明标志,并是唯一传承下来的具备完整的中华文明基因,那就是对先民的智慧和中华文明基因的怀疑和认知不够!专家学者大都认可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既是汉字的鼻祖就充分说明和印证了中国文字最早的文明表现形式是以最早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來表述的,更说明在三千多年前商壬朝武丁时期就以甲骨文首次统一了中国文字。

  自文字产生以來,经过多次修正和简化,而日后中国文字还会面临着修正和简化!但是无论怎样修正和简化都抹不去文字的最初基因是从甲骨文生成的,而这基因正是中国文字的根,人类社会的初期除了争夺生活生存资源和生存区域,就是扩大和推行生存习惯和文化习惯,中华民族自有历法朝代以来,自从产生文字以來,进行过无数次文字改革和文字修正,从最开始的族群生活到一方方弱肉强食的方国形成,各个方国根据自己的生活生存需要建立起来的方国文化和文字支撑着社会活动。但随着各方国之间的争夺生存资源和友好生存资源交流,文化和文字的交融促使文化和文字的渐行一致!但某些方国随着自己国力的强大而不断拓疆土灭异己,像有文字记载中最早的盘庚迁殷和武丁中兴盛世时期,撑权者不可能容忍异己文化与文字和自己传承固有的文化与文字冲击自己的政权。.从甲骨文当初表述的意思,经过三干多年来的长期使用和印证,有相当一部分甲骨文的表述意思至今都有不可否认和改变的可能!因为从三千多年前武丁时期就把文字标准化和规范化了,从甲骨文记录上解读到了当时就有了十二月十三月十四月(润月〉使用至今就说明了甲骨文在当时就形成了文字统一了!

  盘庚迁殷后即盘庚、小辛、小乙时期有无甲骨文?是专家学者一直关注的课题,不容怀疑,是肯定有的!大家都认可武丁时期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但不成熟和成熟过程中的甲骨文在那里?答案也是不容怀疑!虽然从目前考古中没有成批量出土过武丁之前早期甲骨文,或在出土的十六万片甲骨中没有研究确诊有多少武丁之前早期甲骨文,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女士在2019年11月4日刊登在〈光明日报〉第14版上的一篇文章公示了,她研究成功的八片早於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并详细阐述了这八片早於武丁时期甲骨文的学术观点,实让人敬佩。这八片分别为一、〈屯南〉2777(卜甲〉。二、〈乙)9099(卜骨)。三、〈乙〉9023一9024〈同一片卜甲,正反面均有字〉。四、〈乙〉9100〈卜骨)。五、洹北商城刻辞骨匕(T11(3)7)。六、〈乙〉484。七、〈合集〉21691。八、(合集〉22197。这八片的研究成果,给学术界带来了更大信心研究武丁之前的不成熟或成熟过程中的甲骨文字。

  我认为以甲骨文刻辞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天干地支理论最初来源於易学的成熟理论系统!中国先民在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生存实践中,摸索和集磊起来的经验和认知奠定了天干地支的理论系统。这理论没有占卜和预知成份,只是以纯碎的经验和科学认知做为支撑,而这经验和认知一直被商代武丁之前时期,距今3500多年前商王祖乙迁邢后,为一个叫“万年”的学者修建日月阁供其继承、发杨、研究历法,“万年"不负众望,依据先民在长期生存实践中摸索和反复印证得到的经验,成功研究制定二十四节气,被商王祖乙命名此历法为“万年历",广告天下践行万年历法。民间和各个方国传承和运用着万年历法,并实践着,反复印证着。所以武丁时期纪录刻在兽骨上的天干地支表,是以甲骨文形式统一的保存下来的、中国最早的记忆遗产,这种以甲骨文形式统一和记录的文字,也印证着中国文字的首次统一例证。当今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5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