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logo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文化

文化

世界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首席顾问张书菡、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顾祥森 、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付小东到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

admin2023-03-02 14:31:31文化246来源:精忠报国杂志社

2023年2月28日世界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 首席顾问 张书菡(立敏)、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 顾祥森 中国艺术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付小东到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湖上升明月)

作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永久会址聚焦于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这座“露天博物馆”之中。

中国第一座古民居“露天博物馆”

蚌埠新区龙子湖畔,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以下简称“园区”)就坐落于此,这是一个抢救保护散落古民居并将其集中重建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不可复制性,中国第一座古民居“露天博物馆”因此得名。

世界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首席顾问张书菡、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顾祥森 、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付小东到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

世界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首席顾问张书菡、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顾祥森 、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付小东到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

由于一些古民居在原建筑旧址无法得到保护,园区便将散落在城乡的濒危而珍贵的各类历史民居、祠堂、戏台、作坊、店铺、饭馆、磨坊、书院及公共设施等抢救性收集,通过异地重建来集中保护,从而形成了这座“大园子”。 5000亩的园区中,450栋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古民居建筑错落有致,其中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不仅稀少且极其珍贵。该项目从2012年11月正式开工至今,已经11年有余,这是由于这些古民居建筑的修复工作并非易事,我们所看到一砖一瓦的背后都是夜以继日的“小心翼翼”。

祁门大祠堂,原为明代倪思辉家族祠堂,修复后配建古戏台,被用作书院,让传统文化从典籍中走到人们的身边;

闽南古村落,由颜、蔡两族7栋老宅和1栋500年的颜氏宗祠组成,一栋栋“皇宫起”红砖大厝,抢救自闽南泉州某古村落,500年的颜氏宗祠,记载着古代圣贤的事迹,并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遥远起点;


世界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首席顾问张书菡、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顾祥森 、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付小东到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

江西乐平戏台,飞檐翘角,金碧辉煌,气势恢宏,遍饰戏文浮雕,是融建筑、雕刻、绘画、楹联、书法、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历史遗产,被誉为古代民间祭祀欢庆舞台的“活化石”……

“抢救的目的不是收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古民居建筑的保护也是如此。这也是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的珍贵之处,它不仅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异地复原历史民居,与此同时,室内也如实地还原其原有的生产生活场景,使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对传统生活获得切实的感受与认识。

距离园区几公里之外,有一处巨大的“修复工坊”及“构件收藏馆”。历时三十年收集的古建筑构件、民俗物品、精美木雕在此陈列,所有的建筑由修复工坊内修复、搭建无误后再移至园区建成。

除了修复古民居建筑之外,园区在场景的恢复上也下足了功夫,光是成活的古树就移栽了近10000棵,复建形态各异的古石桥24座。

世界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首席顾问张书菡、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顾祥森 、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付小东到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

世界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首席顾问张书菡、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顾祥森 、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付小东到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

世界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首席顾问张书菡、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顾祥森 、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付小东到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

在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项目发起人、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上海湘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国湘的理念中,宝贵的不仅是这些老房子,老房子里的家具、摆件,还有衣服鞋帽和孩子玩具等也都十分珍贵,甚至连门前的一棵古树,也要抢救,然后将它种活。

马国湘还表示,“我想抢救的目的不是收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选择与生活联结的某种形式,或者也可以说是对于美学或者艺术的经验投射。它就好像写日记一样,也如同你阅读一本书。所以我不认为自己是收藏家,我只是选择我喜欢热爱的生活方式。”

“我不是为了抢救而抢救,而是别人不要的,我出资买回来……没想到,后来找我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有人称我是整体性抢救保护古民居或者老物件。但那时候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我,都戏笑我是‘破烂王’,一堆堆‘破烂’堆在库房里。但是我心里的定力很强,历史的痕迹、生活的印记是抹不去的,也是买不来的,冥冥中的一种责任让我乐此不疲。”马国湘说。

除了这些代表着传统历史文化的古民居建筑以外,各界有识之士的捐赠也使博览园增色不少,给这座博览园注入了现代生活的艺术基因。

世界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首席顾问张书菡、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顾祥森 、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付小东到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

世界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首席顾问张书菡、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顾祥森 、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付小东到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

大美中国成龙岛,成龙收藏的古民居将在这里复原,同时还有成龙电影馆、成龙环保馆、成龙慈善馆等主题展馆,通过展览、影视、国际生活美学体现、举办大型活动和国际峰会,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世界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首席顾问张书菡、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顾祥森 、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付小东到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

杨丽萍艺术岛,将建成十多栋清代中晚期白族古民居,杨丽萍舞剧《十面埋伏》将在剧场驻场演出;

徐锦江艺术中心,1000多平方米的福建吴氏公祠,由徐锦江先生亲自设计建造。成为当代艺术展示与交流的殿堂;

世界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首席顾问张书菡、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顾祥森 、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付小东到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

贝克汉姆足球博物馆,贝克汉姆将与园区共同创建一家足球博物馆,并出任古民居文化交流大使……


世界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首席顾问张书菡、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顾祥森 、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付小东到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

古今文化在这座园子里的融合并未显得突兀,反而共荣共生。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心灵沟通、思想交流,选址于此也更加有助于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加了解世界。”

在这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将为各国文化合作搭建桥梁,成为一个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平台。


世界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首席顾问张书菡、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顾祥森 、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付小东到访蚌埠古民居博览园

马国湘,20多年来,从推土机下抢救保护中国古民居1000多栋,抢救移植濒危大树30多万棵,仅仅是为了让它们“重生”,给它们重新安个美丽的家。他说:“我付出的是时间和金钱,换来的却是无价的东西。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和敬畏。这种生命价值、文化价值,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

2012年,他在安徽蚌埠投资建设了古民居博览园。截至2017年年底,已经将450栋古民居全部修复完毕,并将其中的300多栋复建在古民居博览园中。2017年,因其对中华古民居及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获得2017年“中华文化人物”提名。

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马国湘,对老房子的敬畏与喜爱,似乎从血脉中流淌而出

位于安徽蚌埠的古民居博览园,是上海人马国湘为自己抢救保护的——横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17个省的1000多栋古民居安顿下来的“家”。他如愚公移山般在蚌埠的龙子湖畔再挖湖、造岛、堆山,在这个庞大的露天博物馆体系中,人工造出的山体、绿化、水面共计5000多亩,6个岛上计划安放450幢古民居。山体绵延2.3公里,沿途种满了紫薇花,山坡上的大树有些两人都合抱不拢。马国湘为自己的露天博物馆取了一个典雅的名字——湖上升明月,以此寄托他的乡愁。

抢救保护大树的企业家

马国湘是个企业家,近二十年来,他花费数亿元抢救保护的濒危大树有30多万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大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遭遇灭顶之灾。在马国湘眼里,他们就像一个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亟待收留、养育。马国湘说,树是有灵性的,你用真心培育她,她就会用美丽报答你。

为了抢救浙江一个工地上的一棵树龄在500年以上、外表已经枯萎的紫薇树,马国湘疾呼“这棵树千万不要锯掉,要连根移出来,一定要把它抢救活”!大树运到培育基地后,马国湘像医护人员救治病重的婴儿一样,首先给这棵树彻彻底底地“洗了个澡”,用自己研制的杀虫剂一遍又一遍的往树根、树枝上淋喷杀虫,还亲自调制“营养品”注入树根。栽种时,马国湘指挥大家把这棵树浅埋轻培,保证树根氧气充足。他还特意买来高压喷枪,让工人们每天早、中、晚各喷一次水,不仅浇根部,而且树干、树枝上要喷更多的水,这样有利于保持树干的湿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月的辛苦“抚育”,这棵紫薇树居然长出新芽,还开出藕荷色、粉色、淡黄色三种紫薇花,用绝色娇美回报她的恩人——马国湘。

现场指挥种树

三峡水库合拢前,为了抢救即将被淹没的大树,马国湘下令“争分夺秒,不能淹死一棵”!于是他抽调100多人,带着大型挖土机和吊车赶赴现场。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马国湘几乎是“住”在车子里,带领团队一共抢救了一万多棵大树,最老的一棵罗汉松树龄达1200年。

马国湘抢救大树花费了数亿元,仅仅是为了给它们安个美丽的家。他说:“我付出的是时间和金钱,换来的却是无价的东西。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和敬畏。这种生命价值、文化价值,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

北京奥森北园里的3万多棵大树,是他带领团队栽种的。在上海,他抢救移植的濒危大树还有20多万棵。

倾尽心血重建古民居

马国湘不仅爱树,更热爱古民居。20年多来,他从推土机下抢救保护的古民居超过1000多栋,其中最早的是明代晚期建筑。2012年,他在安徽蚌埠投资建设了古民居博览园。截至2017年年底,已经将450栋古民居全部修复完毕,并将其中的300多栋复建在古民居博览园中。

在古民居博览园里现场指挥

一幢古建筑,是一段历史的遗存,是文明和文化最直观的体现,每一面粉墙,每一片黛瓦,都藏着一个故事。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言,中国的古代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了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古建筑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如果我不去救,就没有了啊!”马国湘说,“我起初只是一种敬畏祖辈的收藏行为,收藏这些古建的消息传出去,有些拆迁单位比较有意识,他们会和我们取得联系,希望我们去收购,以求能保住房子。”然而有些地方的人,拆自己的家园毫不手软,比如在福建某地,虽然那里的人早早的富裕起来,整个村庄的古民居却都要打包卖给马国湘的团队,“都是红砖大厝啊,他们自己的家园,自己拆起来却毫不留情!”

挑灯夜战

“每次看到这些老房子,我的眼前就会浮现种种场景:人家建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住进去后是什么样的状况,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故事。现在很多人热衷于收藏一些房子里的物件,比如瓷器、铜器,还有字画,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这些大宅子本身是由那个年代优秀的工匠们修建的,比如门窗花板,雕工精美,要是放在一张纸上,不就是明清字画吗?” 大宅院往往配有树木、石头、假山,古建筑有整体的美,于是马国湘的收藏就这样由此及彼地延伸开来了。

收藏到一定程度,靠贸易和房地产起家的马国湘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实地判断哪些建筑要收藏、哪些可以放弃,只有通过专人给他看的视频和照片做决定,而最终放弃的那些往往是一个大宅子里只剩下的烂木头,一点儿故事都没有。“很多古建筑的房梁烂掉了,很多门窗雕花在‘破四旧’ 时被弄残缺了。我们有一支100多人的修复队伍,长年在仓库里做修复工作。现在好师傅很难找,这些人以前叫‘大木工’,做家具的师傅叫‘小木工’。‘大木工’的手艺都快失传了。”马国湘说。

在焦作的古民居里讨论如何保护古民居

为了给这些古民居寻找新时代的“灵魂”,马国湘不辞辛苦,不断的四处求教。他找到冯骥才、阮仪三等古村落保护专家,也找到王蒙、张艺谋等文化名人,讨教如何让这些在异乡站立的古建与时代发生关系,生长在当代,注入当代元素,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他说:我真的希望这些古民居能够再活600年呐

马国湘常说,人活不过一块砖、一面墙,所以他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争分夺秒为这些古民居和大树安个家园!

融汇古今;无问西东,存一份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