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守清心自在情——读黄学规教授《雨燕斋吟稿(第二卷)》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国际财经杂志社原副总编辑、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社长郝江华推荐,作者本刊专家智库委员会执行主席沈文华)浙江财经大学黄学规教授,近日寄赠他的新著《雨燕斋吟稿(第二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第1版),全书33.5万字。作者2017年出版该书“第一卷”,被诗界誉为“民族诗人”。笔者曾撰写读后感《怀着自信从容而吟》,也被收录“第二卷”。
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总编辑邵华泽书赠作者五言绝句:“诗作务求精,难能立意新。凛然松柏气,更兼水云襟。”历年来,作者荣获“李白杯成就一代大家““杜甫杯诗圣奖金奖”“中华诗词特殊贡献奖”“爱国杰出诗人”“铸魂金杯奖”等荣誉称号。
“任他桃李争春色,甘守清心自在情。”(《桐花》)五年间,作者怀持桐花甘于寂寞、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新诗迭出,诗意磅礴,别有一番韵致。“第二卷”共收录了作者诗词259首,或咏人或咏物或咏景或咏史,其主题正如书封自题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讴歌。”
“雁点晴空飞淡远,又闻四处桂花香。”(《秋桂》)秋天的清丽景象,处处充满蓬勃生机,散发缕缕芳香,给人无限的欣悦。作者的格律诗词新作,追求的正是此番意境。作者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他创作的诸多旧体诗,不仅走出“为文造情”的俗套,更有文体解放的勇气,摒弃旧体诗中保守性的一面。正如邵华泽所言:“凛然松柏气,更兼水云襟。”
“心清若水春风起,坎坷人生亦永芳。”(《无常》)笔者以为,当前的旧体诗创作表现不足的有三点,一是有些创作者富有歌颂新时代的热情,但生活感受不够细致入微;二是有的表现闲愁过多,远离生活;三是在创作形式上过于呆板僵化,过多讲究平水韵,缺乏鲜活性。作者以世间的永恒变化,反映出人生的起落。追求时代性,弘扬主旋律。他在给笔者的信中写道:“第二卷中有大量诗词描写当今多彩的时代。我们正生活于激情奋进的时代,我要为时代立传,为人民造像。”
“砥柱中流拼血性,回肠荡气忘安危。”(《白衣战士》)正因为作者胸怀国家,心系人民,紧随时代的脚步,疫情期间接连写下了二十多首抗疫诗词。如《召唤》《国士钟南山》《人民英雄张伯礼》《人民英雄张定宇》《人民英雄陈薇》《火神山》《李文亮医生》《驰援》《李兰娟院士》《庚子武汉元宵》《庚子春节》《众志成城》《白衣战士》《万众一心》《风月同天》《人间至贵》《国际逆行者》《并肩携手》《黎明》《执炬逆行》《沧海横流》《山河无恙》等等。“一声召唤合民意,共克时艰万众求。”这是时代的強音,赞颂了大爱无疆,民族的伟力。作者坚决走在抗击疫情诗歌的最前沿,以昂扬的意志,提笔呐喊助力。“壮士在高歌”(臧克家),不愧为“人民诗人”。
“甲午回眸弘壮志,中华奋起胜雄狮。”(《甲午祭》)书中有关历史和时代的诗词居多,如《缅怀英烈》《林则徐》《张謇》《警钟》《重生》《卢沟桥》《满江红·大道行》《神机军师》《母子双雄》《和平将军》《海棠依旧》《金银滩》《马兰谣》《红船》等等。还有描写部队官兵的诗词,如《天涯哨兵》《乃堆拉》《红其拉甫》《瓦罕走廊》《卡拉苏》《西陲第一哨》等佳作,倾注了作者全部的热情,尽心咏叹,细致入微,充满着殷切的思念和对英雄、对军人的赞歌,以及对历史的敬畏。
“群峰藏有佳风景,丽水挺胸气自华。”(《丽水牧歌》)作者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景诗,如《安吉余村》《古堰画乡》《金华治水》《塞罕坝》《嘉峪关》《百里柳江》《凉山变迁》《天渠》《八达岭》《中国天眼》《楠溪行》《洞头岛》《三江源》《三峡之秋》《白堤桃柳》等等,放声歌唱祖国的山山水水,豪情歌颂祖国的日新月异。英国哲学家、散文家培根说过:“旅行,在年幼者,是教育的一部分;在年长者,便是经验的一部分。”作者游而有记,自不待言。
“诗人爱写春光美,夏日斑斓胜锦霞。”(《夏日》)作者热爱人民,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热爱美景。因此,这本新著给人无限哲理,耐人寻味。当代人写旧体诗,最忧的是陷入无病呻吟,用今人的调去唱古人的歌。作者的创作从“第一卷”诗意雅俗共赏以注解形式的探索,到“第二卷”格调内容扩展的优质提升,其标志便是出现了更多富有时代气息催人奋进的精品力作,尤其是每首诗词的注解更为行云流畅,紧贴时代的脉搏。作者用格律诗词这种旧的文学形式来表达当代生活和当代情感,并为之找寻到合适的语言和形式,尽量使用简洁明快的语意语句,建立起一种富有创新的说话方式。也可以说,这本书已不是诗词集,而是一本散文集,因为每首诗词的注解或长或短已超越了诗词的语言,是作者思想远行的笛声。
“如梅典雅添茶韵,清艳奇葩淡淡香。”(《茶梅》)一般而言,旧体诗词的作者,大多局限在文人圈,不像新诗词的作者遍布社会各界。他们在吟唱之时,自娱自况的意味较浓,缺少广泛的交流与普及,从这个意义上解读,这本新著较好地突破了这个局限,不但表达了创作者内心微妙情愫的捕捉和雕刻,而且为阅读者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欣赏和精神生活的体验,逐渐走出了一条新路。面对现实,面对真实的自我,努力在艺术上进一步借鉴新诗、翻译诗还有民歌等资源,互相学习,互相包容,促进中国诗歌的发展。这是一本新时代的格律诗词普及本,会受到广大读者的靑睐。据悉,作者许多新作大多在手机和电脑上完成并予交流,这对文化语言的传承,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与体悟,都大有益处。
孔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努力耕耘好供种子生长的土壤,期待作者“第三卷”早日繁花绽放,让更多的读者从这些民族的“人和故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奋斗精神。